推进基层机构“大部制”改革 织密社会治理“体系网”
时间:2020-11-18 访问量:26118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末端神经”,不仅承担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使命,更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稳定器”。近年来,邗江区槐泗镇以创建省级经济发达镇为契机,实施以“1+4”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全镇机构“去科室化”的“大部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机关效能,密切了干群关系,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基层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一、实行“大部制”改革的背景
1、管理层级的增多要求传统业务流程再造。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槐泗镇先后成立了“一办八局”,并承接了216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类权限、44项行政审批类权限,被赋予了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县级管理权。面对新形势,“科层制”运转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一办八局”的设置,原来的党委(政府)、科室二级管理模式,变为党委(政府)、局(办)、科室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运转效率。另一方面,承接权限的增加,对政府日常运转效率提出新要求,原有的运转模式亟待完善。因此,只有不断优化基层机构设置模式,提升行政效能,才能发挥基层政府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的基础作用。
2、群众需求的多样要求政务服务提档加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政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就目前而言,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还承担着大量的上级下派工作,大部分基层干部对于熟悉新业务、掌握新流程、提升服务水准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于很多服务工作还停留在“一人一块”、“人走门关”的境地,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怎样破解这个难题,关键在于要响应人民群众对于政务服务改革的需求,改变过去服务分块、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把局(办)内部事务进行统筹分配,保证所有工作人员不仅熟悉本职主业,还有“兼职副业”,实现整个部门内的人员工作互补、服务互助、效能互升。
3、治理有效的社会要求政府运转廉政高效。社会治理的高效与否,与政府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以来,基层政府存在着机构膨胀臃肿、行政成本高、行政效能低的问题,不仅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推行“大部制”改革就是从整合政府机构入手,通过改革实现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达到运转高效、廉价的目的,推动形成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大部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1、打破机构壁垒,实现融合化设置。按照精简高效、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扁平高效、跨界融合、系统集成,重点推进“一办八局”内设机构“物理性”融合,将局(办)内设所有科室停止实际运转,原有的科室“隔墙”全部拆除,构建模块化管理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部制”。为加快部门内部的“化学性”反应,槐泗镇党委将各部门承办的所有事项,进行梳理汇总,将每个事项如何办理,绘制成工作流程图,并按事项的难、易程度,经常性、突击性等时间属性对所有事项进行分类,综合设置A、B岗。今年5月份,槐泗镇还推行了岗位“双向选择”,经干部自选、组织选优的“双向互动”,让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尽可能的进入自己擅长、政府需要的岗位,实现政务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2、打通流通障碍,实现复合化培养。社会治理有效,关键在干部。为此,槐泗出台了《关于推进镇村干部“1+1”任职的实施意见》,选派政治素质过硬,能力水平较高的镇机关、事业部门工作人员到村“两委”担任主官或其他实职;从政治素质较高,工作业绩较明显,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满3年的人员中选派至镇机关、事业部门担任职务,打通了镇村干部双向流通的渠道,全镇15个村、社区的党组织书记有13个进行了“1+1”任职。此外,专门成立青年党支部,将机关、农村优秀青年党员推荐到该支部,并实行动态管理,努力创造“鲶鱼效应”,让青年同志在相互竞争中尽快成长成才。
3、打造追赶标杆,实现绩效化考核。为深入推进机构“大部制”改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槐泗镇从“奖、惩”两个维度出台了一系列办法、措施。奖的方面,制定《槐泗干部月度四维考核(暂行)办法》、《槐泗“一办八局”及工作人员争先创优评定办法》进行日常绩效考核,出台《关于对突出贡献人员(单位)进行嘉奖的实施办法》和《关于“五型”优秀基层干部评选实施办法》;惩的方面,出台《槐泗党政干部提醒、约谈、问责实施办法》、《关于建立人员退出机制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畅通干部队伍“出口关”,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生机和活力,切实保持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三、“大部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实践证明,实行机构“大部制”改革,抓住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的“牛鼻子”,构建起权责对等的扁平架构,达到了1+1远远大于2的效果。
1、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方、有力、有效。机构“大部制”改革从政府机构管理的源头出发,解决了困扰基层政府执行效率不高、职责缺位等问题,逐步消除了过往的条块分割、职责交叉、统筹不力等现象,为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实践,理顺了“一办八局”机构职能和职责,部门的执行力不断提高,镇党委、政府、部门以及广大党员干部都在社会治理中找准“位置”,达到了力量聚合。机构“大部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省级经济发达镇改革成果,特别是行政审批、综合执法、镇村治理、指挥调度等赋权承接事项统筹执行力的提升,避免出现职责重复、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情况,让基层治理更加高效和科学。
2、党员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廉洁、高效。机构“大部制”改革念起了机关干部能力作风的“紧箍咒”,所有的工作事项不再固定“属于”那个具体人员,所有的人员不再固定“属于”那个具体岗位,而是人员统筹,事项统分。在实际工作中,所有工作人员都按照能力特长、顶岗便利等原则确定A、B岗。所有岗位人员既要掌握A岗工作技能,又要熟悉B岗工作职能,做到“自由切换”,极大倒逼了党员干部能力的提升。全镇实施岗位履职承诺制,与相关干部签订岗位履职承诺书,要求干部为民服务坚持“零空缺”,做到“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利益”服务,真正把以民为本、为民服务落到实处,有效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
3、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融洽、和谐。从基层实际来看,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强、能力有限;自身存在的人浮于事、慵懒散拖等作风问题;个别党员干部先锋作用没有发挥等。机构“大部制”改革针对这几个方面都一一明确了具体措施。服务效能得到了提升,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个人形象得到了提升,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以此形成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合力,不断开创槐泗镇省级经济发达镇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新局面。
四、下一步打算
通过推行机构“大部制”改革,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个别党员干部“科层制”思想根深蒂固,思想认识有待提升;机构“大部制”对党员干部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下一步,我们有如下思考:
1、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不断优化“一办八局”党支部设置,并明确局(办)重要事务,都由该部门党支部会商会办,让给更多的党员参与进局(办)事务的管理与监督。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设立党员示范窗口、党员先锋岗,开展“我是党员,向我看齐”、“五型干部”选树等活动,让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常态化,让党组织的典型影响力具体化。
2、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外地现场教学、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本领,更好满足改革要求、群众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局、办之间工作人员大轮岗,并将人权、财权、事权全部下放到局办,尽快消除“科室化”的影子和惯性,提高局(办)的实战性、功能化。
3、进一步强化考核督查。推行巡查督办颜色管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分为“黄、橙、红”三色,实行差别化督办、考核。依托槐泗指挥中心的平台作用,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优势,推进任务派发、考核监督等项目处置程序化、智能化,形成完整的业务流闭环和信息流回路,打破传统部门分治、条块分割、专群分散的治理模式,确保“大部制”持续、良好运行。
(作者:槐泗镇党委书记 陈德康)